在数字化支付迅猛发展的今天,扫码支付、刷脸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已成为主流,但这也让许多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陷入困境。近期,多地出现商家拒收现金的现象,导致老年群体在购物、乘车、就医等日常场景中遭遇不便,甚至引发社会争议。
许多老年人习惯使用现金支付,但由于部分商家以“找零麻烦”“电子支付更高效”为由拒绝接受现金,导致他们面临“有钱难花”的尴尬。例如,某地超市明确张贴“仅支持扫码支付”,一位七旬老人因无法完成支付,最终空手而归。类似事件屡见报端,凸显了老年人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弱势地位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》,人民币是法定货币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。中国人民银行也多次强调,拒收现金属于违法行为。然而,部分商家仍以“行业趋势”为由规避监管,相关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,确保政策落地。
商家应保留现金支付渠道:超市、医院、公共交通等基础服务行业必须保障现金支付功能,尊重老年人的支付习惯。
加强适老化服务:银行、社区可开设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课程,帮助老年人逐步适应电子支付。
完善监管机制: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拒收现金行为的处罚力度,同时鼓励企业提供“现金+电子”双轨支付模式。
支付方式的进步不应以牺牲部分群体的权益为代价。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,社会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包容与支持,避免“支付鸿沟”演变为“社会鸿沟”。
【本文标签】 老年人支付困境、现金支付遭拒、数字支付鸿沟、适老化服务、人民币管理条例
【责任编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