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微鹏科技有限公司

充电桩研发 生产 安装 运营一站式服务

聚焦微鹏,了解行业动态

热搜关键词: 充电运营管理平台 汽车充电桩 电瓶车充电桩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《退役电池梯次利用:旧动力电池在充电站储能的应用》
2025
07-29

《退役电池梯次利用:旧动力电池在充电站储能的应用》

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。将旧电池应用于充电站储能,可降低成本、提高电网稳定性,并减少环境污染。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成熟,该模式市场前景广阔。通过峰谷套利、应急供电等应用,退役电池焕发“第二春”,助力绿色能源发展,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。
《适配全车型的万能充电接口:技术可行性报告》
2025
07-29

《适配全车型的万能充电接口:技术可行性报告》

本报告证实了全车型兼容万能充电接口的技术可行性。通过创新的模块化设计和智能识别系统,实现了对不同标准的无缝适配,充电效率损失<3%。该方案将大幅降低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成本,提升用户便利性,加速电动交通转型。技术成熟度已达产业化门槛,建议加快行业标准制定和市场推广。
《碳排放核算新标发布:充电桩碳减排量如何认证?》
2025
07-28

《碳排放核算新标发布:充电桩碳减排量如何认证?》

中国新发布的碳排放核算标准首次明确充电桩碳减排认证规则,采用基准线法量化减排量,要求绿电数据可追溯。企业可通过第三方核证开发碳资产,单桩年收益潜力达数千元。新标将推动充电网络绿色化、智能化,但需强化数据监管。这一举措为交通领域碳中和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场化解决方案。
《中石油、中石化入场:油气站改充电站政策红利清单》
2025
07-28

《中石油、中石化入场:油气站改充电站政策红利清单》

国家出台油气站改充电站一揽子扶持政策,涵盖土地、财政、电力、审批等多维度支持。中石油、中石化等企业可享受最高500元/kW建站补贴、税收减免及绿色金融支持,审批流程压缩50%。政策鼓励光储充一体化、超充、V2G等技术创新,目标2025年前形成规模化充电网络。转型企业需把握2年窗口期,通过梯度开发最大化政策红利。
《无线充电技术商用化:宝马、奔驰实测进展追踪》
2025
07-28

《无线充电技术商用化:宝马、奔驰实测进展追踪》

宝马和奔驰正加速无线充电技术商用化,宝马采用3.2-11kW感应式充电,已进入实测阶段;奔驰联合WiTricity开发22kW高功率方案,预计2025年落地。尽管面临成本、标准化等挑战,无线充电仍是未来补能的重要方向。随着技术迭代,该技术或将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率先普及,推动行业向更便捷的充电方式演进。
《液冷超充站爆发:5分钟补能300km的技术临界点》
2025
07-25

《液冷超充站爆发:5分钟补能300km的技术临界点》

液冷超充技术以5分钟补能300km的突破性体验,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“超快充时代”。其高效散热、高功率输出及适配高压平台的优势,解决了传统充电桩的痛点。在政策扶持和产业链协同下,液冷超充站加速普及,未来将彻底改变用户充电习惯,成为电动出行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。
《二线运营商生存调查:靠政府补贴还能撑多久?》
2025
07-25

《二线运营商生存调查:靠政府补贴还能撑多久?》

二线运营商在三大巨头垄断下举步维艰,政府补贴成为“救命稻草”,但长期依赖导致创新乏力。资源短缺、成本高企使其难以突破市场困局,部分企业尝试转向云服务或政企赛道,但转型成效待观察。专家呼吁通过混改或生态合作寻找出路,否则单纯政策扶持难以为继。通信行业的公平竞争机制亟待完善。
《充电桩强制国标升级:2025版新规草案关键变化》
2025
07-25

《充电桩强制国标升级:2025版新规草案关键变化》

2025版充电桩强制国标草案聚焦兼容性、安全性、智能化与绿色化,要求快充接口统一、强化安全防护、实现数据互联,并推广V2G技术。新规将于2025年实施,推动行业规范化,提升用户体验,助力碳中和目标。此举标志着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迈向高标准、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《充电设施纳入新基建:专项债申报通道正式开放》
2025
07-24

《充电设施纳入新基建:专项债申报通道正式开放》

国家发改委将充电设施纳入新基建并开放专项债申报,重点支持公共快充站、智能调度系统及光储充项目。申报主体不限所有制,优质项目可快速获资金支持。政策推动下,头部企业加速布局,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超千亿。新规强制要求设施互联互通,促进行业标准化。专家建议配套电价政策,避免低效建设。此举有望缓解车桩比失衡,助力新能源汽车普及。
《共享充电新模式:一桩多车分时功率分配系统实测》
2025
07-24

《共享充电新模式:一桩多车分时功率分配系统实测》

“一桩多车分时功率分配系统”通过智能调度单桩功率,实现多车高效共享充电。实测显示,充电桩利用率提升300%,用户等待时间减少50%,成本降低15%。该技术有望缓解充电资源紧张问题,推动新能源车普及,未来结合可再生能源将更具环保与经济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