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电桩研发 生产 安装 运营一站式服务

聚焦微鹏,了解行业动态

热搜关键词: 充电运营管理平台 汽车充电桩 电瓶车充电桩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《V2G充电桩商业化可行性研究:峰谷电价差≥0.6元/kWh方可盈利》
2025
06-30

《V2G充电桩商业化可行性研究:峰谷电价差≥0.6元/kWh方可盈利》

最新研究表明,V2G充电桩商业化需峰谷电价差≥0.6元/kWh才能盈利。当前多数地区价差不足,但政策调整与技术升级有望突破瓶颈。浙江、广东等高价差地区已具备试点条件,企业布局加速。未来,随着虚拟电厂和碳交易发展,V2G经济性将进一步提升,成为智慧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《电池交换站2.0:标准化模组破解兼容性难题全解》
2025
06-27

《电池交换站2.0:标准化模组破解兼容性难题全解》

电池交换站2.0通过标准化模组设计,破解了多品牌兼容性难题。统一物理尺寸、电气协议与热管理方案,结合柔性换电设备,实现全车型适配。该模式降低产业链成本,提升用户体验,并推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,为换电模式规模化落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,加速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生态融合。
《储能型充电站投资敏感性分析:电价波动对IRR影响达±5%》
2025
06-27

《储能型充电站投资敏感性分析:电价波动对IRR影响达±5%》

储能型充电站IRR对电价波动高度敏感,±10%电价变化可导致IRR波动±5%。峰谷价差直接决定项目经济性,投资者需通过政策研判、智能调度及多元收益模式对冲风险。敏感性分析表明,电价影响力仅次于利用率,需作为核心评估指标。前瞻性布局“电价韧性”强的区域与技术方案,是提升投资回报的关键。
《电动船主的充电探索:内河码头充电设施使用现状》
2025
06-27

《电动船主的充电探索:内河码头充电设施使用现状》

当前内河码头充电设施存在分布不均、效率参差、成本较高等问题,制约电动船舶的普及。船主期待更智能、标准化的充电网络,并呼吁政策支持。随着绿色航运的发展,充电设施的完善将成为关键。行业需协同努力,推动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,助力电动船舶高效运营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《下沉市场充电桩布局策略:县级市单桩日均服务8辆车可盈利》
2025
06-26

《下沉市场充电桩布局策略:县级市单桩日均服务8辆车可盈利》

下沉市场充电桩需求旺盛,单桩日均服务8车即可盈利。低成本、政策红利及精准运营是关键。企业应加快县级市布局,抢占蓝海市场先机。
《CAN总线容错设计:CRC校验+重传机制实现10^-8误码率》
2025
06-26

《CAN总线容错设计:CRC校验+重传机制实现10^-8误码率》

在现代充电桩系统中,通信的可靠性至关重要。微鹏充电桩采用先进的CAN总线技术,通过精密的容错设计——结合CRC校验和重传机制,实现了惊人的10^-8误码率(即每10亿位数据传输中仅出现1个错误)。这不仅确保了充电过程的安全稳定,还能让用户享受无忧的充电体验。今天,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套设计的魅力所在。
《无线充电耦合优化:DDQ线圈结构提升效率至93%实验数据》
2025
06-26

《无线充电耦合优化:DDQ线圈结构提升效率至93%实验数据》

研究团队通过DDQ(双D正交)线圈结构创新,将无线充电效率提升至93%,较传统方案提高15%以上。该技术通过优化磁耦合与抗偏移设计,在15W-50W功率范围内实现高效稳定传输,适用于消费电子、工业及新能源领域。实验数据验证其可靠性,为无线充电技术商业化落地提供新方向。专利布局完成,现寻求产业化合作。
《绝缘监测技术深度拆解:100kΩ检测精度桥式电路设计》
2025
06-25

《绝缘监测技术深度拆解:100kΩ检测精度桥式电路设计》

《绝缘监测技术深度拆解:100kΩ检测精度桥式电路设计》详解高精度绝缘电阻检测方案,通过优化桥式电路、差分放大及抗干扰设计,实现100kΩ~10MΩ范围的稳定测量,精度达0.1%。适用于新能源、工业设备等领域,兼具高性能与低成本优势,助力提升系统安全性与合规性。
《沪昆高速超充网络布局:2公里间距布桩提升车流周转率35%》
2025
06-25

《沪昆高速超充网络布局:2公里间距布桩提升车流周转率35%》

沪昆高速超充网络通过2公里精准布桩、智能调度系统和光储微电网建设,实现车流周转率提升35%、单桩利用率达85%的突破。该工程不仅解决充电难题,更带动沿线经济,形成可复制的"交通能源融合"新模式,为全国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标杆。
《动力电池SOH评估模型:基于开路电压法误差补偿算法》
2025
06-24

《动力电池SOH评估模型:基于开路电压法误差补偿算法》

《动力电池SOH评估模型:基于开路电压法误差补偿算法》通过动态修正OCV-SOC曲线并嵌入智能补偿机制,解决了传统方法误差大的痛点。该模型精度高(误差<3%)、计算高效,可集成于现有BMS,显著提升电池寿命与安全性。适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系统等领域,助力实现精准化、低成本的电池健康管理,推动行业技术升级。